源于唐宋“幡胜迎春”
著名周易宜居文化专家、堪舆学专家、国际易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洪年介绍:吊钱是由古代的“彩胜”、“幡胜”演变而来的。旧时民间贴吊钱的习俗,来源于唐宋时期的“幡胜”。唐宋时期,每逢立春,人们便用彩纸剪成各种饰物或小幡,戴在头上、系在花下或互相赠送,用以迎接春日来临。后来,人们用它避邪,选在立春之日把它贴在门楣上,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吊钱。
形状图案各不相同
王洪年表示吊钱的形状、样式其实有很多讲究。吊钱的图案非常丰富,有麒麟送子、连年有余、吉庆丰收等,也有在上边剪字的,以福字和喜字为多,更多的是比较简单的铜钱样式。
乡间较常见的吊钱,多是长方形的,由中心、边框、穗儿构成。有的只有图案,有的只有文字,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案。一般每套五张,大的每片长约一尺,宽约半尺。现在,不少商家喜欢在店里贴上尺寸较大的吊钱,看起来很大气,也能增添喜气。
吊钱象征红红火火
王洪年介绍说,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早有记载:“挂钱辉五色。”这里的“挂钱”也就是吊钱,五色指的是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,象征“五行”。后因黑白二色比较少用,五色变更为大红、粉红、黄、绿和蓝。在天津,吊钱一般只用红色。红色五行属火,象征红红火火。
在环境易学中,单数为阳,象征着吉祥。北方人做吊钱,多用精巧锋利的刻刀,在优质的彩纸上刻出丰富的图案,亦有用剪刀剪制的。然后再用金色铂纸刻成相应的图案贴上去,显得更为富丽堂皇。吊钱中心的图案和文字须与边框紧密相连,如果像窗花那样细密,是会看不清楚的。